改革只有先立后破,才能保證每一名職工有崗位
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,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、提升核心競爭力,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要堅持從實際出發,先立后破,在轉方式、調結構、提質量、增效益上積極進取。在建工集團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,先立后破非常重要。作為集團下屬的綜合型建筑企業,要走出困境,實現企業轉型發展,必須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,堅持先立后破,準確把握“立”與“破”的辯證關系,兼顧當前與長遠,避免“未立先破”或“只破不立”,在“穩”的大局和基礎上,探索“進”的方向和動力,通過先立后破,推動產業轉型升級,塑造發展新優勢,增強發展新動能。
國家改革開放已經走過四十多年,社會和企業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。從大環境來看,中央對國企改革提出更高要求,要推進瘦身健體、提質增效,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。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提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功能材料企業奮斗目標,建工集團要跟得上集團發展步伐,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,先立后破,革除不適應企業發展的機制體制,輕裝上陣,才能筑牢高質量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根基。
“先立后破”,就是要先把新體系建立起來,把重點放在培植增量上,不能急于求成去打破舊體系。在支持新體系發展的同時,注重引導舊體系中的資源逐漸向新體系中注入,逐漸化解存量。強調“后破”,不要“先破”。只有這樣,才能“穩中求進、以進促穩”,避免造成經濟損失。例如,在落實“雙碳”目標中,壯大新能源,不能丟了火電等傳統能源。新能源沒有上來,就關?;痣娛遣恍械?。對此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,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必須立足國情,堅持穩中求進、逐步實現,不能脫離實際、急于求成,搞運動式“降碳”、踩“急剎車”。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要先立后破,而不能夠未立先破。再比如房地產問題。落實“房住不炒”,既要加快把房地產發展新模式“立”起來,尤其是保障性租賃房制度“立”起來,也不能把原來的商業開發一棍子打死。因此,中央提出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,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、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建設、城中村改造等“三大工程”。這表明,“房地產——基建——金融”的舊三角循環仍需發揮作用,同時,中央在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。
對于建筑安裝行業而言,“先立后破”要求我們統籌生存與發展,不能為了生存過多承接“先天缺陷”項目,也不能為了發展不顧短期生存需求,要重點對機制體制進行改革,在轉方式、調結構、提質量、增效益上積極進取,轉變粗放生產方式,調整優化業務組合與業務結構,全方位、全要素提升發展質量。
建工集團改革、“先立后破”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力,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,激發企業的創新、創造活力,讓企業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,確保大家有崗位、有收入。千道理萬道理,發展才是硬道理。我們改革的對象是落后的管理體系,是跟不上市場化進程的機制,是不能滿足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。我們改革的對象,從來不是職工,也不是讓職工失去工作崗位,或者壓減職工收入。這場改革通筋疏絡是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,而發展首先是人的發展。在建工集團,職工不僅僅是勞動者,也是企業的主人,只有改革,才能保障職工的根本利益。
但同樣,改革也絕不可能保護落后的生產關系,保護不思進取的懶惰者、保護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者。事實上,我們設定的改革目標也不是簡單地踮踮腳尖就能夠摘到果實,需要我們徹底轉變思想、精心研判現實,蹦著高去尋找價值創造點,盡心盡力去創新、創造,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更好地提升效率,拓展新的效益增長點。對此,大家必須有一個清醒而又冷靜的認識。
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也不是敲鑼打鼓、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,缺少市場磨練、磨礪很難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。我們既要有埋頭苦干、長期奮斗的心理準備,更要徹底轉變觀念、更新理念,主動迎接改革的挑戰、主動投身建工集團改革發展的洪流。在這個改革的時代,變是主基調,以變應變,改革進取、創新圖強,解放思想,破舊立新,責任擔當,為實現建工集團高質量全面可持續發展而努力奮斗。